广饶县:苇编技艺从传统手艺成了富民产业

  东营网讯  近日,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的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车间里,几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妇女正在将订单进行分类整理,一旁堆放的用苇编手工制作的收纳篮、花篮等,美观实用又环保。

  “公司的产品都是订单式生产,周边村庄的100多名妇女就是我们的工人,他们有一定的苇编基础,所以坐在家中就能完成产品编织。像这种‘一大一小’的收纳篮,20分钟就能编织完成,一天差不多能赚100元左右。”大码头苇编非遗项目传承人、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苇编技术总监徐尊霞介绍。

  大码头苇编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技艺代代相传。今年48岁的徐尊霞从小就跟随家人学习编织苇席,后来她还掌握了编织篮、箩、筐等生活用品。她的弟弟徐尊兴是东营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有着产品设计的基础,两人通过完美配合,成立了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传承发扬传统苇编技艺。

  “现在我们正逐步向生活用品、苇编工艺品转型,推出了伴手礼盒、包装盒等更多融合现代功能和审美需求的产品,原材料也增加了柳皮、木片、竹子等,花色品种不断增多,档次也不断提高,使传统手工业重新焕发生机。”徐尊兴介绍,目前,公司生产能力达到年编织芦苇制品15万件,木片编织产品30万件,注册品牌“大码头苇编”,成为黄河入海口地区唯一拥有苇编产品的工艺品公司、加工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离不开充足的人手,苇编工艺有着带动农村妇女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充分发动曾有编织基础的妇女经过培训后加入到苇编队伍中,定期领取原材料,居家编织成产品,公司负责回收及销售,带动她们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余元,让农村人谋生的“老手艺”变成了农村妇女就业的“新门路”。

  “我从小就喜欢做手艺活,虽然上了年纪,但是熟能生巧,做得成品一点也不差。”79岁的大码头镇小码头前村村民任淑香做起“活”来毫不逊色其他人,每天靠做苇编手工艺品能实现收入130元左右。

  为了扩大苇编队伍,公司不仅在生产基地定期开展技能人才培训,还走进社区、村庄包工包料培训妇女,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技艺,目前累计开展手工培训50余场,培训农村妇女1200余人次,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给了她们致富的底气。同时,积极开展苇编进校园等非遗体验项目,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喜欢上这门技艺,也让码头苇编文化可以源远流长代代传承。

  近年来,广饶县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打造了大码头苇编、中华齐笔、拉线刺绣等非遗手工坊,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同时,开展了“春风送岗”“乡村振兴巾帼人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妇女就业机会推荐和技术技能提升培训,累计为广饶县妇女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组织巾帼技能培训班50场,培训妇女1500人次,带动广大妇女就业有“术”、致富有“路”,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的新门路。(记者 庄洪鑫  通讯员 谭芳 丰静怡)

责任编辑:曹磊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