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网讯 花篮、收纳盒、编织包……一根根芦苇,经过投苇、剥皮、轧苇、打条起编、摆边等十几道工序巧手“改造”,编织成了绿色环保又典雅实用的各类工艺品。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苇编非遗馆加工车间内,该技艺传承人徐尊霞在和工人们交流苇编制作的工艺处理细节。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芦苇资源丰富,自古就有苇编苇席的传统。明洪武年间,大码头镇是退海、湖之地,苇蒲丛生,因此苇编制品也成为大码头镇一带百姓的支柱产业。几百年来,苇编产业一直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营生方式。近年来,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苇编在朝着品牌化、产业化转型的同时,逐渐开始走出国门,远销海内外,这门小小的传统手艺正在编织出一片新天地。
据了解,为扶持和帮助苇编产业化发展,大码头镇积极推动苇编产业由生产传统苇席向生产生活日用品、苇编工艺品转型。如今,大码头苇编制品已拓展至近百个品类,全镇现有从事手工苇编工作人员近千人,年生产苇编制品超百万件。
为了将大码头苇编传统非遗传承保护下去,在文旅部门的支持下,由传承人徐尊兴投资建设了大码头苇编非遗馆(工坊)。大码头苇编非遗工坊于2021年4月开始建设,总建筑面积380平方,总投资45万元,于2021年10月投入运营,工坊分为展厅、传承人工作室、编织体验室、接待室及室外苇编传统工具体验一处,收集了全镇传统苇编从明清到70年代展品30多件,传承人作品及现代编织作品80余件,非遗工坊全天对外免费开放,从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500多人,学生体验120人,培训编织人员35人。
大码头苇编产品不断创新设计,扩大宣传,生产的产品正逐渐走出国门,远销欧洲、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大码头镇的一张“靓丽名片”。(记者 庄洪鑫 通讯员 丰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