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码头镇:非遗“小苇编”闯出“大世界”

  东营网讯  花篮、收纳盒、编织包……一根根芦苇,经过投苇、剥皮、轧苇、打条起编、摆边等十几道工序巧手“改造”,编织成了绿色环保又典雅实用的各类工艺品。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苇编非遗馆加工车间内,该技艺传承人徐尊霞在和工人们交流苇编制作的工艺处理细节。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芦苇资源丰富,自古就有苇编苇席的传统。明洪武年间,大码头镇是退海、湖之地,苇蒲丛生,因此苇编制品也成为大码头镇一带百姓的支柱产业。几百年来,苇编产业一直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营生方式。近年来,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苇编在朝着品牌化、产业化转型的同时,逐渐开始走出国门,远销海内外,这门小小的传统手艺正在编织出一片新天地。

  据了解,为扶持和帮助苇编产业化发展,大码头镇积极推动苇编产业由生产传统苇席向生产生活日用品、苇编工艺品转型。如今,大码头苇编制品已拓展至近百个品类,全镇现有从事手工苇编工作人员近千人,年生产苇编制品超百万件。

  为了将大码头苇编传统非遗传承保护下去,在文旅部门的支持下,由传承人徐尊兴投资建设了大码头苇编非遗馆(工坊)。大码头苇编非遗工坊于2021年4月开始建设,总建筑面积380平方,总投资45万元,于2021年10月投入运营,工坊分为展厅、传承人工作室、编织体验室、接待室及室外苇编传统工具体验一处,收集了全镇传统苇编从明清到70年代展品30多件,传承人作品及现代编织作品80余件,非遗工坊全天对外免费开放,从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500多人,学生体验120人,培训编织人员35人。

  大码头苇编产品不断创新设计,扩大宣传,生产的产品正逐渐走出国门,远销欧洲、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大码头镇的一张“靓丽名片”。(记者 庄洪鑫 通讯员 丰静怡)

责任编辑:曹磊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