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庄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徐楼舞狮第五代、南徐楼行功拳第六代传承人徐高义:用坚持和初心践行着传承大义

  徐高义今年57岁,是广饶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徐楼舞狮第五代、南徐楼行功拳第六代传承人。2019年8月南徐楼舞狮、2020年9月南徐楼行功拳分别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肩挑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徐高义用他的坚持和初心践行着传承大义。

  排除困难,重拾传承。南徐楼舞狮至少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达到高潮。上世纪60年代,舞狮活动曾一度中断,舞狮的器具狮装、获奖锦旗证书等都被付之一炬,影响了舞狮技艺在村内的传承与发展。随着老一辈师傅的相继去世,徐高义越发感受到了传承的迫在眉睫。他自9岁习武,19岁研习舞狮,先后拜了7位师傅,将南徐楼行功拳大部分套路与南徐楼舞狮的技艺集于一身,义不容辞担起了这两项技艺的传承重任。万事开头难,刚组建舞狮队时,没有行头、没有锣鼓,一切都是零。上世纪80、90年代,村里的人们经济条件都不宽裕,他找到自己的6个“发小”,7个人商量自掏腰包,凑出了1400元钱,又找村里赞助了1000元,资金还有缺口,他通过大队部的喇叭,向全体村民号召捐款,村民们也特别支持,一共捐助了7000元左右,当时的捐款明细徐高义现在还保存着。有了资金,各项装备终于配备齐全了,沉寂了几十年的南徐楼舞狮又红红火火闯进人们的生活。

  半义务教学,贵在坚持。行功拳和舞狮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行功拳的底子,摔打出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将舞狮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做出来。刚开始组建拳队,招收的是本村里的适龄孩童,徐高义都是免费教学,他说:“学武是个辛苦活儿,孩子们能坚持下去我就很高兴了,从来没想过要收学费。”他养过肉鸡,养过花草,一边忙着生产,一边瞅空给孩子们教学,1998年,他带着武术队到镇上参加“八一”建军节演出,反响特别热烈,1999年元宵节,他又带着舞狮队代表广饶县到东营市参加演出,一炮打响,南徐楼舞狮和武术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现在招收的学员已经有60人,最小的5岁,最大的14岁。随着人员的增多,徐高义逐步开始扩展训练场地,在自家住房上起了二层,专门做舞狮训练场,最近又投资5万多元,将原来的花棚改建成训练场,还跟别的村民置换了自家责任田,拿出2.5亩专门用作行功拳棍法的训练场地。为了维持运转,徐高义制订了一个收费计划:本村的和亲戚家的孩子不收费,其他学员前两年每年学费2000元,第三年学费1000元,第四年及以后全免费。虽然有了收费标准,但徐高义收费特别“佛系”,交了他就收下,不交他也不催。他说,这个收费方式不为盈利,一是为了维持武馆的运转,二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坚持下去,不能因为学费不来学了,只有孩子们来学,传承才有可能传承下去。现在,除了本村和亲戚家原本就不收费的孩子以外,另有18个学员是免费的,他们跟着徐高义习武练舞狮五六年了,已经基本能掌握舞狮的技艺,逢年过年或是各类武术、文艺展演,他们常常能成为场上“最靓的仔”!

  目前,徐高义除负责队员们的日常训练以外,还担任着镇实验中学的特聘武术教练,让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同时徐高义自筹建“高义武术馆”以来,面向社会公开传授行功拳拳法和舞狮技艺,徐高义说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些璀灿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张玉霞)

责任编辑:王雪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